社會化網絡于訓練發展的應用
面對知識與技術的復雜化與快速變化,不論公民營機構組織已經無法單純依賴以往需設計、開發嚴謹的教育訓練活動或教材,必須尋求更經濟、更有效、更及時(just-in-time learning solution)的訓練方案,以滿足組織人力訓練的需求;另外,根據統計,至2020年職場上的新世代(泛指1981年之后出生的一代)將占總勞動人口的46%,對于習慣于因特網的互動模式技術的新族群,社會網絡專家認為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ing)或許能成為訓練發展的一種創新做法。
什么是社會網絡?
廣義來說,包括wiki、blog、Facebook等工具,其透過因特網、簡易的操作,即能跨越時空、地理的藩籬,便利地與他人互動,并快速獲得所需的資源、技術。
組織訓練發展的創新應用
訓練發展之關鍵,在于協助組織成員能將課堂的學習轉換為實際工作任務的應用或提高其工作的技能,但是訓練發展專家從實務卻發現「大部分的學習并非發生于課堂中,而是在工作得到」。
社會網絡技術的專業人士提供訓練發展另一種創新的作法,即透過社會網絡工具,在培訓前先提供學習者訓練內容的背景知識,使得課堂時間可專注于應用層面的探討;并提供學習者在培訓練活動結束后,能繼續分享新的技術發展、技術應用、實務案例、障礙問題、解決方案,進而促進組織成員彼此合作。
優點1:掌握市場變化與學習脈動
透過社會網絡工具提供內部、外部的學習資源,例如最新的研究報告、研討活動、實際應用案例,提供組織成員掌握知識的變化趨勢與加強新技術的應用。例如IBM的「Blue Pages」,用于分享業務上問題與產品的設計發展,縮小學習和應用的差距,并促進組織決策和合作。
優點2:確定未來的訓練需求和問題
透過網絡功能,有助于訓練單位搜集組織成員關心的議題,例如新政策、新技術等,并依此評估其訓練需求,發展訓練方案。
優點3:作為指導和輔導的工具
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工作任務當中,社會網絡工具能提供經驗傳承與分享,讓新進人員能透過實際的問題,在有經驗的專家指導及輔導下學習問題的解決,并累積新手的專業能力。
然而,社會網絡亦有其局限絕非萬靈丹,IBM學習設計與發展經理Valencius提醒有意嘗試者,面對面的接觸互動仍有其存在之必要性,虛擬的互動絕非唯一的解決方案,在使用社會網絡工具時,亦需考慮網絡環境、信息安全、隱私等問題。
| 用戶評論 | |
| 發表評論 | |
| 評論將在審核后發布成功。 |
| 陳兆杰 樸道書院專家、文化學者 | ||
| 吳洪剛 中國著名營銷管理專家 | ||
| 尹隆森 著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 | ||
| 吳維庫 國內著名戰略管理專家 | ||
| 艾學蛟 中國企業危機管理創始人 | ||
| 崔恒 原微軟中國區域大客戶經理 | ||
| 李建立 企業戰略轉型研究專家 | ||
| 張從忠 跨國公司中高層訓練導師 | ||
| 周坤 全息企業管理咨詢專家 | ||
| 江廣營 實戰研學專家 |
